摘要: | 第一年研究目的主要在調查原住民長者身體衰弱程度與其相關因素。第一年採橫斷性、相關性研究設計,以方便取樣方式,選取屏東地區某原鄉部落(瑪家鄉)7個文化健康站5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為對象。收集資料包括:人口學屬性(含生活習慣與慢性疾)、衰弱狀態(臨床衰弱中文量表、Fried衰弱表型)、台灣活動量調查問卷短版問卷、以及營養狀態(迷你營養評估量表)等資料。結果顯示:總共收案120位原住民長者(90位女性與30位男性)臨床衰弱量表平均得分(±標準差)為0.03±0.82;以Fried衰弱表型評估研究對象有的衰弱情形,其中15.8%個案屬於衰弱、44.2%屬於衰弱前期,其餘40.0%為無衰弱;有43.3%個案有肌力問題,61.7%個案步行速度較慢。針對文化健康站長者的衰弱,建議除了日常營養外,宜多加強下肢活動力與肌力。此外,本研究以文化健康站長者為對象,因此對於過度虛弱而無法至文化健康站參與活動的長者無法評估,因此有可能低估社區衰弱長者之比率。
第二年以類實驗設計,探討計劃性運動方案對文化健康站活動長者在衰弱的成效。主要成果變項為衰弱狀態(臨床衰弱量表),次要結果變項為自覺健康狀況、心理健康(幸福感量表),以及老人體適能相關指標。結果顯示25位實驗組個案與14位對照組個案完成同意書填寫與問卷訪談,而其中完成體適能檢測者實驗組有17位、對照組有8位。在計劃性運動成效方面,實驗組個案比對照組個案有較低的臨床衰弱中文量表得分,自覺有較好的健康狀態與心理健康,此顯
示此計畫性運動對預防研究對象衰弱的成效。然而在老人體適能指標方面,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未達顯著。此可能是由於參與體適能檢測者個案不足,或是活動追蹤期過短,且研究對象除了活動介入時間外,很少有其餘身體活動,故大部分結果變項呈現無顯著差異,然此需要未來研究進一步探討之。此外,以質性訪談方式分析實驗組活動歷程中的感想,文本資料分析結果歸納出以下五個主題:(一)過去正反面經驗(生病、治療或既有運動習慣)對運動介入的
影響 (二) 運動初期的不適應(三)原住民族文化的影響 (四)活動介入之因應策略發展 (五)介入運動的助益。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健康促進或未來介入研究的參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