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| 本文主要探索1949 年左右來臺古典詩人對當代古典詩發展的憂慮、批評與倡導。結合解析法、歷史法的研究,以陳含光、李漁叔、彭醇士、吳萬谷、周棄子、羅尚、張夢機等詩人之作為例,首先探索詩人的詩學觀,以知其批評的基礎,而得知詩學觀多承襲前人,主要有六:一、強調風騷精神、時代感;二、要求性情之真、寸心自得;三、多學多識,反對祧唐祖宋、拘泥門戶之見;四、要求詩人品格;五、強調古體詩的創作;六、重視剛健詩風。其次,分析詩人群體對臺灣古典詩發展的感觸及批判,以知詩人興感之由,亦可知古典詩壇的諸多現象及時代風氣,主要有七:一、詩書不聞關教化;二、風騷漸逐橫流盡;三、誰信花間有繼聲;四、學習不足;五、妄論前輩;六、爭名;七、文字剽竊。其次,探索詩人試圖扭轉風氣的作法,主要有三:一、發起詩會、組織詩社、發行詩刊,亦在大專校院教授古典詩、培育青年詩人,此方法影響最大;二、編輯報章雜誌的古典詩專欄,以突破既定的詩人群體,擴大讀者層面;三、借助於文藝獎之舉辦,但資源少,獲獎人數亦少,效益偏低。 |